這項重大改革來得很快。2月1日,證監會就全面注冊制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日為2月16日,前后不過半個月。征求意見修改后頒布主要規則,自發布之日起10個工作日后,交易所便開始受理主板其他企業的IPO、再融資、并購重組申請。如此算來,極有可能在2月底3月初,A股市場便將迎來全面注冊制。
全面者,兩個覆蓋也。一是覆蓋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各市場板塊;二是覆蓋所有公開發行股票的行為,包括優先股、可轉債、存托憑證等也都實行注冊制。
(相關資料圖)
其中重中之重是上交所、深交所主板。
兩交易所主板將迎來兩項新規,兩個不變。兩項新規一是放開新股發行定價,二是放開上市前5個交易日漲跌幅限制。兩個不變一是自新股上市第6個交易日起,保持主板10%的漲跌幅不變,二是主板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則不變。
有不少市場人士擔憂,全面注冊制后上市股票將大增。有統計顯示,自2019年7月注冊制試點以來,試點后三年 (2020 年-2022年)平均每年A股IPO數量為462家 , 而 注 冊 制 前 三 年 (2016年-2018年),平均每年IPO數量為256家。注冊制之后,A股IPO提速相當明顯。
但在筆者看來,全面注冊制后并不會帶來IPO數量爆增,估計每年還是在400-500家左右。因為證監會明確,主板突出“大盤藍籌”特色,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而實際上,業績穩定、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大盤藍籌”已經上得差不多了。至于創業板和科創板,那還是按照前兩年的節奏來。
另一方面,從試點4年的實際情況分析,注冊制并不是“只要符合證券法規定條件的公司就可以自行IPO”,也不是如科創板開板時那樣,從2019年3月22日科創板首批受理企業出爐,至6月13日科創板開板,僅用時83天。事實上,注冊制分為受理、審核問詢、上市委審議、報送證監會、證監會注冊、發行上市等許多環節。這兩年“雙創”上市的企業,平均排隊時間在8個月到1年左右。即以去年12月發行上市的企業為例, 最快的川寧生物,去年6月8日申報,12月16日發行,用時半年;時間最長的華新環保,2021年9月29日申報,去年12月6日發行,歷時14個多月。
更何況,在證監會關于今年工作的五大要點中,特別強調要“穩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個“直接融資”既包括股市也包括債市,要“統籌股市和債市協同發展”,“統籌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殺雞取卵是斷斷不行的,只有二級市場健康發展,一級市場新股才發得出去。
在筆者看來,全面注冊制后最值得關注,或者或最值得股民警惕的是“打新”風險。
有統計顯示,2022年A股上市新股428只,從上市首日表現來看,破發122只,占比28.5%。而截止到今年 1 月底,有220只股票跌破發行價,占比達51%。想想看,打兩只新股就有一只破發,這是30多年股市從未見過的。不僅破發比例高,破發程度也深。如三元生物,發行價 109.3元,現價37.53元;騰遠鈷業,發行價173.98元,現價72.62元;軍信股份,發行價34.81元,現價16.45元;中一科技,發行價163.56元,現價71.90元;翱捷科技,發行價164.54元,現價58.92元。
遺憾的是,盡管破發連連,可中簽率還在萬分之幾!從某種意義上說,為什么A股市場的新股會越發越多,并且一個個肆無忌憚地超高價發行?正是與大多數人閉著眼睛打新有關——苦澀的“周瑜打黃蓋”!
第二個風險是績差股退市將會加快。今年才過去一個月,就有*ST凱樂和*ST金洲宣布“1元退市”。有媒體統計,迄今至少已有10家公司預告了財務類退市,4家公司(*ST新海、*ST計通、*ST紫晶和*ST澤達)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既然小公司(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可以通過創業板上市,大公司可以通過主板上市,沒有盈利的企業(硬科技)可以通過科創板上市,殼資源的價值就將大大打折。2022 年退市 42 家,2023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