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A股市場密集亮相的2023年第一季報,被普遍看作是透視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窗口和檢驗企業質地的試金石。


(相關資料圖)

4月25日晚間,力合科創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于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5.62億元,同比增長19.69%;歸屬母公司凈利潤5017.91萬元,同比增長44.09%。

整體可見,收入保持穩健增長,盈利獲得大幅改善,實現了高質量正向增長。究其原因,結合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告及2022年年報來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由于公司正處于向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的戰略轉型期,因發展自主科技產業的投入加大。同時在去年外部多重壓力的環境下,公司積極響應深圳市政府和國資委號召,對自有物業入園企業的孵化服務費和物業租金實行“三免三減半”,外加客戶自身拓展放緩、延期成交等因素影響,導致園區載體銷售業務有所下降,令盈利進一步承壓。

其二,在今年復蘇背景下,公司持續拓展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園區載體銷售和基礎孵化服務業務收入重拾增長。同時,公司正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批量化,助力投資孵化企業成長與商業價值釋放,相關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相應也會隨之增長。

其三,以新材料、數字經濟為核心領域的戰略新興業務,特別是數字經濟業務,受益于當下全國各地正大力推進的政務數字化、城市智慧化建設進程。

而力合科創在今年一季報中所展現出的喜人表現,無疑將為公司全年的增長奠定了有利的開局。

根據公司在2022年中所述---今年將緊密圍繞“雙一流”(提供一流科創服務,培育一流科技企業)戰略目標深化改革,優化調整公司業務架構和管理架構,加快清退“兩非”(非主業、非優勢)、“兩資”(低效資產、無效資產),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可以想見,伴隨力合科創進一步優化內部資產結構,外加經濟復蘇,穩增長政策發力,發展有望繼續穩中向好。

以科創服務與戰略新興產業為擎,著力科技成果轉化和自主高科技產業培育

力合科作為一家立足深圳、布局全國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深圳市國資國企"科技+"戰略的重要參與者,依托股東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優質科研及項目資源,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企業孵化。

據公司官網介紹,成立至今,力合科創累計孵化服務企業3100多家,投資高科技企業近500家,培育上市企業2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多家以及200多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目前公司以“雙一流”為目標愿景,形成了以科技創新服務與戰略新興產業為方向的兩大業務體系,并通過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培育優質項目,以形成自主高科技產業體系,同時構建起了產業鏈和創新鏈無縫對接機制。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增長質量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決定了我國走創新驅動、發展自主科技、驅動產業升級之路的長期必然性。由于涉及產業多、服務鏈條長、生態復雜等因素,科創服務業的市場空間不言而喻,而由于我國科創服務發展起步較晚,所以成長性理應也要明顯高于海外的一些發達國家。力合科創作為我國科創服務行業的先行者之一,隨著我國科創服務行業發展升級持續成長,目前不論是從技術底蘊、人才、產業還是服務經驗等方面都有著突出優勢,并將在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現代化建設中也將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

我國正面臨內外環境的深刻變革期,國家顯然有決心、有動力,有目標、也有計劃,加快推動產業升級,釋放經濟活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實施的“深水區”,戰略新興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自2010年首次提出以來,覆蓋產業內容不斷擴充,而深圳作為我國改革示范的前沿陣地,理應具有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效應。

綜上,扎根深圳、身處科創服務前沿陣營、并聚焦戰略新興產業的業務發展定位,無疑也更有利于力合科創發現前沿科技成果與商業機會的敏感度,發覺更多成長性良好的創新資產。同時,這也助于其充分把握我國大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機遇,從而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和商業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科創服務企業需匯集多方資源,才能為處于不同階段的創新企業提供包括良好的創業環境、各種專業化的服務及優質的產業資源等在內的體系化服務,因此要求科創服務行業在資金、人才以及品牌方面均要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經營環境的深刻變化,這一點變得更為凸顯。

另外,力合科創將通過繼續聚焦以深圳“20+8”產業集群為代表的硬科技領域,服務并帶動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由于硬科技企業的投資孵化,普遍存在時間長、投入資源大等特點,這不僅要求服務商自身需要有過硬的背景和強大的產業資源整合能力,同時也需要具備長期的戰略判斷及堅定不移執行的定力,行業門檻之高可想而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