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一起生命權糾紛案件中,患者購買“食療”保健品后代替藥品服用,后因延誤治療死亡。今天,記者從南通海門法院獲悉,該院依法確認患者死亡與服用保健品不存在因果關系,但因商家虛假宣傳,造成患者錯失治療時機,存在過錯,判決商家應對患者家屬承擔2萬元的補償責任。
原告劉某兒子罹患痛風,常年治療未能好轉。2021年12月初,劉某從他人處聽說被告李某銷售的“偏方藥”對治療痛風有奇效,便至李某處購買。李某經營的店鋪以銷售各種保健品為主,門前廣告牌展示“對癥食療”“獨家配方”“一人一方”等宣傳語。經詢問,李某向劉某銷售多種食材混合打磨的粉末2斤及“養生茶”2大包,告知劉某讓患者每日開水泡制服用。在服用過程中,劉某多次向李某致電反映患者存在發熱、出虛汗、飲食差等情況,李某都表示系藥理生效排毒的正?,F象。同年12月底,患者突然死亡。
劉某認為兒子多年痛風在家休養并無生命危險,但在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藥”后病情急劇惡化最終死亡,李某應賠償損失共計77萬元。
海門法院經審理認為,經市監、公安機關調查取證,李某向劉某提供的“偏方藥”粉末主要成分為茯苓、葛根等普通食品原料,無有毒有害成分,不構成刑事犯罪。劉某在患者死亡后即將死者入殮安葬,未證明患者死亡與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藥”存在因果關系。原告劉某明知患者病情惡化亦未將患者送醫治療,造成患者死亡,應自行承擔照顧失職責任。但李某對銷售的普通食材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錯誤認為其存在療效,雖與患者死亡無因果關系,亦應承擔相應行政責任。法院最終判令被告李某對患者家屬承擔2萬元的補償責任。
(《零距離》記者/劉舒 通訊員/楊東旭 編輯/國正)
關鍵詞: